Search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31

關於在北藝大所執行的『樂團合奏』...

  • Share this: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31

關於在北藝大所執行的『樂團合奏』課程,在設計課程內容之初,我設想了許多面向執行的可能;最終,我採用了國外合奏課程所習慣的『標準曲目』概念,但把音樂內容的取材,從『Standard』所意味的藍調、爵士曲目,改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作品 --- 我的想法是:如果你是一位樂手,想要進修關於藍調、爵士型態的音樂技能,那麼,國內已經有像是『河岸音造』這樣的完整教程,你可以在這樣的教程中,接觸到許多的『Standard』曲目;而之所以會以『Standard』曲目做為教學內容的中心,除了曲目本身的『旋律』質量值得研究,最重要的是:它定義了基本而明確的和絃進行,許多世界級的大師都會以這些和絃進行做為背景依據,表現出令人目眩神馳的即興演奏;而同時,教育者可以去分析在同一個和絃進行的邏輯下,各個大師所採行的思考路徑以及實際執行的效應。最終,當然是讓學習者可以在同樣的邏輯下,或者臨摹、或者自我挑戰,盡力去嚐試呈現心中所感受到的音樂樣貌。

對於現階段選擇了北藝大 IMPACT 學程的同學來說,他們就不見得單純只是樂手在專研某一種器樂技能,而更像是需要理解市場所運作的『音樂遊戲規則』,以及,學程所期待求學者最終的基本目標,是能夠與華語流行音樂產業接軌,更有效地進入產業中來貢獻所長;也因此,將課程內容修正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作品,應該是比較符合整個教程的『供需』平衡。

當然!我所選擇的曲目,還是有一定的器樂技術含量,所以,對於各個學生自主性組合的『樂團』來呈現整體音樂的完成度,還是有一定的挑戰。由於客觀的『學分制』所反應的總教學時數,我最後決定在一個學期中,我們只操練三首、三種不同內涵重點的曲目,盡力讓所有有意願的同學,都能在課堂上實際執行音樂的操作,而我也會在過程中給予轟炸般的『提問式教學』,確保所有參與者 --- 即便此刻你並不是在台上操作樂器的樂手,都能保持腦部高度緊張的運作,學習到一切該被提及的音樂細節。

學期之初,因為各個『樂團』成軍時間還太短,所以,在整合所有樂手的時間感、Groove 與『樂團/聽眾的人我之間』這樣的基礎面向上,我們的確花了一些時間進行磨合 (可以參考這一篇的相關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355872111687006?__tn__=-R )。學期過半之後,我們已經可以明確感受到這些樂團在音樂執行的穩定度與默契上,有了顯著的進步 --- 那麼~ 是時候來進行下一個階段的鍛鍊了!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15

我想,所有的學習與摹仿,都將要導向原創、新意的產生。對於我們所選定的三首曲目,所有的參與學習者都已經對內容、彈奏手法,以及『和絃進行』瞭如指掌;如果我們現在任意指定某一個樂段來做循環,來要求任一樂手在這個樂段的和絃進行裡嚐試做出『自我創見的即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會發生:1. 古典系統訓練背景的學生會明顯受限在『和絃組成的框架』裡,他們可能可以執行很不錯的穩定性指法,但彈奏的內容容易保守而無趣。2. 非古典系統 --- 特別是自學型 (包括曾就學於某些樂器教程的學習者) 的學生,會彈出許多快速音階的連接的樂句的別人的話語的一串音符的不知所云,因為,很多時候,當他想要『彈出那個曾經練過的句子』時,他其實並沒有『意識』到現在正在『進行、經過』的和絃是什麼。

這是很有趣的對比:因為有古典訓練而聽力很好、知道現在的和絃進行是什麼的樂手,會呈現出『受限』的狀態;而彈得天花亂墜的樂手,卻有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現在是什麼和絃。

這兩者的共通症狀是:所呈現出來的『新意』,通常都非常缺乏『旋律性』。

你會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用中板的速度循環一個 C 調ˋ四小節的和絃進行、每個和絃一個小節如下:Fmaj7 → C(add9)/E → Dm7 → Cmaj7,這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常見、有點兒抒情、浪漫的音樂氛圍,你會怎麼思考,讓它有旋律感、又能有器樂彈奏的技術含量與樂趣呢?而且還要同時解決掉上述兩種對比得非常強烈的『派系問題』?

這不會有立竿見影的解答,而我們在課堂中所應該提供的,也該設定為『幫助學生未來能自主尋找問題答案的【思考工具】』。我所建議的第一步做法是:限定你所能使用的音符!

如果在上述的那一組和絃進行裡,不論你怎麼彈,你都只能用『C』與『D』這兩個音,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如果你不要太急躁地去嚐試,你會有很高的機會能聽到『Fmaj13』與『Cmaj9』這種聲響,這對於古典系統的學生而言,也許不見得是陌生的聲響記憶,但他可以很清楚知道在『刺激』與『和諧』之間進出的可能。而非古典系統的學生,他為了不要讓整個音樂聽起來太無聊,他會比原先『直覺地發洩』要更慎重選擇『音符進入的拍分、時間點』,以及更考究『這一個音符應該要持續、或間斷多久,會比較好聽』。

因為是循環的和絃進行,你可以一直去嚐試、去比對怎麼去用這兩個音,會比較像是你想要表達的情緒;幾個 Run 之後,你可考慮改成只用『D』與『E』這兩個音 … 或『X』、『Y』這兩個音 (甚至是帶有臨時變化記號的音符),然後~ 你可以慢慢冒險加入第三個音、或根本只用一個音!而這些都只是練習的過程,這些練習都只是在幫助你:

『去【聽見】音樂中你彈奏的內容』。

這好像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你會懷疑哪個樂手會沒聽見自己彈奏的內容與音樂之間的關係?

…… 其實~ 沒那麼簡單!不信的話,你可以自己試一試。

我可以保證的是:這個練習一定不會讓你退步!而預期應該發生的效果是 --- 你的彈奏會更具有旋律性。而『更有旋律性』,應該會對聽眾帶來更高的記憶度與親和力,而『對聽眾帶來更高的記憶度與親和力』這一點,正是產業、市場的『音樂遊戲規則』,所以~ 總的來說,這應該會是習樂者所願意追求的吧?

你怎麼看呢?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View all posts